研学旅行的概念-研学旅行开展的意义

日期:2021-11-30 | 人气:

研学旅行课程“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显然,研学旅行教育活动没有像正式的学科课程那样,有教科书文本、精致的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纲要、学业测评的细则,研学导师也不是以学科来进行分工的。

研学旅行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研学旅行这个问题,其实国家的文件中早有定义,2016年12月19日,国家发布《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在官方的定义中,这样一句话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那就是研学旅行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并不是旅游,而是教育。传统的旅游其目的是“玩”,而研学旅行,其根本目的是在于“学”。研学旅行不是走马观花的旅游。研学旅行这种新内容、新形式的素质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走出课堂,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培养,能够更好地弥补孩子知识缺失的内容。

 

研学旅行定义中提到的研究性学习又是什么呢?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性的探究、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又称探究性学习。可以说,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作为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方式,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开展研学旅行,可以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全面育人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研学旅行的概念-研学旅行开展的意义(图1)


研学旅行开展的意义

 

1、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研学旅行”等活动类课程能弥补学校正式课程和正式学习中的不足或缺陷,在孩子的生命成长中发挥着特别的作用,其教学的指向在于增长见识、丰富知识并关注精神层面的修养,研学旅行使得学生走出校园,在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环境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了解社会、亲近自然、参与体验。让整日与死气沉沉的课本文字打交道的孩子们耳目一新,使学生代入情境,萌发求知欲,将所学的语言、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知识运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主动去探索问题,让他们在被动感受的过程中形成更深层次的激发。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研学旅行本从质上而言,是一个“移动课堂”,强调空间的移动,“旅游”和“教育”同时进行。通过研学,孩子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在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培养了自身不拘一格的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孩子在旅行中增长见识,在实践中快乐成长!

 

3、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收获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失动力,迷失学习目标。研学旅行的真经在于确定课程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才会有行动的方向和动力。

 

研学旅行中,学生首先会针对研学目的地的相关知识进行课题开题,在实际执行时,通过团队合作,以查找文献资料、制订研究方案、实地考察研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并书写小论文及探究报告,在具有明确目标的任务驱动下,学生不仅能够自发地学习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也能体会到利用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去学习新知识的方法,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团队意识,责任意识

 

短期来看,“研学旅行”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实践意义和公益性。长期看,学生能从社会、大自然中汲取自身发展的力量,同时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还培养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和对“美”的欣赏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国民素养。

 

总之,研学旅行对同学们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的亲近感、丰富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这些作用,才能发挥研学旅行立德树人的功效,才能实现研学旅行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