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景互维带您了解溶洞动物(二)—洞穴鱼

日期:2023-05-12 | 人气:

洞穴鱼类(Cave fish),是指在自然状态下,能够完全适应并且依赖洞穴环境来完成生活史的鱼类。而一些偶然进入洞穴、地下河或是长期游走于地下河与开放水域之间的鱼类,在严格意义上则不能被称为洞穴鱼类。

由于长期身处黑暗环境当中,大多数洞穴鱼都表现出了对于洞穴环境的适应性特征,这些特征在退化和特化上都皆有表现。在退化方面,大部分洞穴鱼所体现出的是眼部消失、鳞片退化、身体色素褪去等特征。而特化方面,大多是其它感官的增强,如触须发达、鱼鳍末端延长等特征。

叉背金线鲃

Sinocyclocheilus furcodorsalis

叉背金线鲃分布于广西天峨县境内的地下河,成体体长6-7cm。为金线鲃属洞穴种类中出镜率较高的一种。体侧扁,头前端突出呈鸭嘴状。头后背部陡然隆起,前背宽厚并具游离的叉状突起,后背紧缩成脊,隆升至背鳍起点。眼退化消失,但有小凹陷分列在头的两侧或仅存于左侧,为眼退化之痕迹。

该种在分布地与天峨高原鳅/ Triplophysa tianeensis 混居,但同生境内无其他同属物种共存。

叉背金线鲃生性好动,但游动缓慢,喜巡游于水体中下层觅食,因洞穴中食物匮乏,因此主要食物来源为各种有机碎屑。

中景互维带您了解溶洞动物(二)—洞穴鱼(图1)

中景互维带您了解溶洞动物(二)—洞穴鱼(图2)

中景互维带您了解溶洞动物(二)—洞穴鱼(图3)

浪平高原鳅

Triplophysa langpingensis

浪平高原鳅分布于广西田林县浪平乡(属红水河水系),成体体长约7cm。体延长,前躯近圆筒形,后躯侧扁。头平扁。前、后鼻孔相连,后鼻孔略大于前鼻孔;前鼻孔位于短管中,末端延长呈短须状。眼退化,仅残留1个小黑点。口下位,口裂弧形。上、下唇表面具褶皱。上唇盖住上颌。须3对。背鳍分枝鳍条7~8根;臀鳍分枝鳍条5~6根;尾鳍内凹,分枝鳍条14根。尾柄长,上、下缘鳍褶不发达。通体裸露无鳞。体呈浅粉红色,体表无色素;各鳍透明。

该种生性好动,但游动缓慢,喜巡游于水体中下层觅食,因洞穴中食物匮乏,因此主要食物来源为各种有机碎屑。

中景互维带您了解溶洞动物(二)—洞穴鱼(图4)

中景互维带您了解溶洞动物(二)—洞穴鱼(图5)

中景互维带您了解溶洞动物(二)—洞穴鱼(图6)

小眼双须鳅

Bibarba micoculum

小眼双须鳅仅分布于广西罗城县天河镇附近一个洞穴中,成体体长6-7cm。须2对,短小。眼退化,变小,左右双眼或有不同程度退化。眼下刺细小分叉。雄性胸鳍延长至末端尖,第1根分枝鳍条变厚、变粗;背鳍分枝鳍条7~8根;臀鳍分枝鳍条5根。体表大部分裸露无鳞,无侧线。体白色,仅背部有少量黑色素。

该种为底栖性鱼类,善于隐沙,遇到危险时会钻入水底基质中隐藏自己,喜在水底滤沙觅食,主要食物为各种有机碎屑。

中景互维带您了解溶洞动物(二)—洞穴鱼(图7)

中景互维带您了解溶洞动物(二)—洞穴鱼(图8)

中景互维带您了解溶洞动物(二)—洞穴鱼(图9)

天峨高原鳅

Triplophysa tianeensis

天峨高原鳅分布于广西天峨县八腊瑶族乡,成体体长7-8cm。体细长,圆筒形。吻部延长。前、后鼻孔紧邻;前鼻孔位于1个短管中,短管末端延长呈须状。眼退化,仅为1个黑点。口下位。唇发达,表面具皱褶并密布小乳突。须3对。背鳍分枝鳍条7根;胸鳍分枝鳍条8~9根;腹鳍分枝鳍条5~6根;臀鳍分枝鳍条5根;尾鳍叉形,分枝鳍条15~16根。全身无鳞。体侧侧线完全,平直。雄性颊部刺突区明显,长条形;胸鳍条基部变硬,背侧具细小珠星。体淡黄色。体背和头背具不规则浅黑褐色斑块,体侧具细小斑点;各鳍橙黄色或无色。

该种为底栖性鱼类,虽与浪平高原鳅/ T. langpingensis 为同属物种,但习性却截然不同,天峨高原鳅主要以胸鳍和腹鳍支撑趴在水底,活动较少,喜在水底翻动基质觅食,主要食物为各种有机碎屑。有记载显示该种在其分布地与叉背金线鲃/ Sinocyclocheilus furcodorsalis 混居。

中景互维带您了解溶洞动物(二)—洞穴鱼(图10)

中景互维带您了解溶洞动物(二)—洞穴鱼(图11)

中景互维带您了解溶洞动物(二)—洞穴鱼(图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