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如何打造夜游?
日期:2023-07-27 | 人气:
乡村旅游,最吸引城里人的,要么是以生态环境为主的自然原生态,要么是以民俗风情为主的人文原生活,最好二者兼具。前者是一种环境,是区别于城市的,是最大的差异化;后者是情境,其与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场景的原生、淳厚和不做作,没有特大的场面和官面文章。近年来,各地“夜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城市已告别“夜太黑”,万家灯火、灯火阑珊、华灯初上已司空见惯。相反,暗夜、星空与宁静却成为城市人的稀罕物——这就是旅游的差异化。我不否定,在自然空间内虚拟和渲染一些有故事的灯火景观是有人喜欢的,毕竟我们中的不少人刚刚告别了乡村来到城里,审美情趣、认知水平和爱热闹习惯的转变还有一个过程,应该说,当下还有市场。但从长期看,技术支撑下的光影绝不是乡村旅游的“菜”,城里人乐意追逐的只有大自然和原生活。
近年来,各地“夜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数据显示,我国约60%的城市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夜经济”已成为城市消费的新蓝海。城市在告别“夜太黑”,
乡村也在告别“夜不亮”。目前全国多地乡村都在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夜经济”模式,以此来提高游客在乡村的参与度和逗留时间,释放夜间经济巨大的潜
能。
“夜经济”在全国持续火爆,不少省市推出了系列政策助力“夜经济”发展。除了各大城市持续发力,乡村也都在积极的探索,让游客日有所看、夜有所乐,
越来越多以“夜”为时间节点的乡村经营模式悄然兴起。“夜经济”不应只属于城市,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发展乡村“夜经济”是振兴乡村的重要途径。
乡村“夜经济”与城市“夜经济”相比发展差距较大,许多的乡村夜生活近乎空白;而已在开展夜间旅游模式的乡村也存在业态不够丰富等诸多问题,例如只
提供少量的夜间观赏和游览项目,娱乐休闲功能不足,导致大量游客“白天看景,晚上走人”,难以形成成熟的夜间消费模式。
而目前大多乡村夜游都在摸着石头过河,忽略自身条件和特点,盲目地学习和模仿别人的“网红”夜游项目,结果出现一批形式相同的夜间观赏和游览项目,
并没有打造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夜游景点,难以吸引旅游者过夜消费。
不是所有的村庄都适合开展夜市、灯光秀等活动,乡村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浓郁的民俗文化,正所谓“千村千面”。面对不同地域的乡村,可以充
分利用自身特色,从夜游、夜赏、夜品、夜购多角度打造“夜经济”,挖掘匹配度更高的发展方式。“夜经济”不仅能帮助农民增收,也能提升地方的知名度,
吸引投资商,实现了多方共赢。
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的“夜经济”模式,实现乡村“夜有所乐”,是各大乡村发展“夜经济”的首要任务。结合乡村特有的资源特点,加以提升利用,能为乡村
夜游产品的发展找到一个创新的方向。
01
乡村夜游+自然风景
有些村子远离城市、地处偏远,“夜经济”的打造重点不是把暗夜变“亮”,而是如何充分利用夜的“黑”,比如在中高纬度地区,乡村有着城市遥不可及的
纯净夜空和满天繁星。
02
乡村夜游+民俗风情
乡村的人文资源是乡村在悠久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生活方式和习性。乡村的人文魅力在于包括文化、民俗和传统节庆。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民俗皆
有不同,将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梳理,提炼出核心亮点,创新打造一批极具地方民俗特色的旅游产品,是激活“夜经济”的途径之一。
03
乡村夜游+科技
麦田艺术、稻田艺术等田园艺术是最契合乡村夜游发展的艺术形式,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村庄通过创作麦田画、麦田怪圈等作品吸引来大量海内外游客。
“乡村自然资源+科技”打造田园夜景,依托乡村稻田、蛙鸣、花海、森林、河流等自然资源,以夜幕做背景,结合现代声光电技术,打造和白天迥异的夜间
景观,既还原乡野气息,又有效提升田园景观的夜间观赏性。
乡村旅游景区化发展的今天,如何让远方的客人慢下来、留下来、住下来,来了还想再来,依然是一道摆在所有乡村旅游企业、景区面前的考题,值得深思
。好的夜间旅游产品应该是抓住夜间消费人群的体验需求,以情绪浓淡和参与深浅两个维度从布景和内容上形成旅游产品体验组合,从而突出目的地夜间特
色,带给游客独特深刻的体验。
夜游乡村的热度该如何持续?仅靠单一的灯光布景或者打造主题节日恐怕难以持久,应进一步谋划,避免同质化,因地制宜,将产业、旅游、生态、文化、
艺术等深度融合,由单一走向多元,带动整个村落的经济振兴,辐射周边村镇,给村民增收,为村集体经济“造血”,实现良性循环,让乡村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