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景互维谈谈“文旅整合,不是撮合”
日期:2023-10-13 | 人气:
中国旅游发展已经40年了,可以说,旅游无论是其发育过程还是成长过程,文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旅游的每一步都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文化旅游的核心,是文化感和文化的体验。文化感需要结合现代人的旅游需求,落脚到获得精神享受和愉悦”的真实目的和需求上,而不是仅仅将文化和旅游“撮合”到一起,搞形式主义。
中国旅游发展已经40年了,可以说,旅游无论是其发育过程还是成长过程,文化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旅游的每一步都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文化旅游的核心,是文化感和文化的体验。文化感需要结合现代人的旅游需求,落脚到获得精神享受和愉悦”的真实目的和需求上,而不是仅仅将文化和旅游“撮合”到一起,搞形式主义。
01文旅整合,不是撮合
中国“跟风潮”式的“形式主义”由来已久,自从文化和旅游机构整合以来,各地闻风而动,纷纷成立了“文旅集团”、“文旅规划院”、“文旅学院”、“全域旅游规划”、“文化产业规划”、“农旅规划”等热潮嘎然而止,迅速转化为新一轮的“文旅融合规划”、“文旅融合”一夜间成了“热词”。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国家整合的机构名称是“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而不是“文旅部”或“文化旅游部”。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出席2018旅游集团发展论坛,在发表主旨讲话时就明确指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以来,明确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
因此,一夜间兴起的“文旅融合”热潮需要冷静对待。如果将来引进国际其他国家做法,将旅游与交通、旅游与农业、旅游与体育等机构整合,我们是不是又得来一轮“农旅”、交旅”、“体旅”的热潮?响应国家号召也罢,看风使舵也罢,跟风炒作也罢,投机取巧也罢,其实“文旅融合”早就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了。早在2009年,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就联合发布过《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就明确表述了文化和旅游的关系:“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文化旅游”是 “本质上出于文化的动机而产生的人的活动 "。总体来说,目前对于文旅的认识,绝大部分仍停留在狭隘的“文旅资源”层面,是拉郎配、撮合式的 " 文旅融合 " ,过分强调产品的“文旅属性”,将文化旅游当做是出于文化需求动机,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载体与文化事项的文化解读、认知和领悟仅仅强调了“形式”,而没有真正落脚到“获得精神享受和愉悦”的真实目的和需求上。
02“文旅融合”五个主要特征从文旅主体、客体等角度出发
(一)旅游主体的文化体验性
参与文化旅游活动,为的是获得全新的文化体验,实现文化素养、审美经验和精神境界的升华,因此体现出强烈的文化体验性。
(二)旅游客体的文化综合性
文化旅游项目的体验,并非单一的某个文化载体,而是涉及博物馆、历史建筑、考古遗迹、工艺品等方方面面,因此具备有较强的综合性。
(三)旅游介体的文化创意性
文化旅游的供给方,必须在旅游资源开发、产品设计与经营过程中进行精心的文化设计、文化创意和文化经营活动,深入挖掘与创新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旅游活动的文化持续性
文化旅游的开展,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要突出文化效益、环境效益、教育效益等协调,同时注重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文化旅游的经济潜能性
我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应加大资金投入,对其进行深度开发,令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03“休闲产业发展规划”的“综合性”
旅游是一个涉及众多领域、学科、行业、部门的“综合性休闲愉悦产业”。因此,一个好地区的“文旅规划”绝对不能仅仅是“文旅融合”就能做好的。旅游也好,文化也罢,无非都是为了“开心”、“愉悦”、“体验”,不少地区和国家就叫“愉悦行业”。所以,旅游也好,文化活动也罢,都是是一个以“休闲愉悦体验”为导向的活动。从文旅行业性质特征来分析,“文旅规划”其实就是一个大的、综合性的“区域休闲产业发展规划”。“休闲产业发展规划”的“综合性”体现在五个层面:
一是产业链的综合性:文旅产业要素涉及广,融合深,是多行业、多个产业构成的具有很强深度和广度的产业链;
二是服务需求的综合性:文旅活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服务过程,是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的体验过程;
三是资源开发的综合性:“文旅资源”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人们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文产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包括自然、人文两大类,8主类,31 亚类,155基本类型。因此,我们一直强调文旅开发不只是文化和旅游开发,而是在带动区域发展的“综合开发”和“休闲目的地开发”。
四是营销手段的综合性:涵盖口碑传播、传统媒介、新型媒介;运用互联网,用全方位信息化思维、创客思维,实现创新。
五是文旅规划的综合性。以上几点决定了“文旅规划”不是简单的“专项规划”,而是在“国土空间规划”框架约束、统领下的“专业规划”,要结合区域经济、城乡建设、农业林业、交通、水利、文物保护、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统筹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