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景互维了解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日期:2024-04-02 | 人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当前,世界格局风云变幻,全球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维护文化安全和增进文化认同的任务更加艰巨。以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抓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支撑的工作更显重要与迫切。
面向未来,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在保护的基础上,多维度推进传承利用,大力书写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篇章。
一是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文旅融合的根本契合点在于文化和旅游提供的都是精神性产品,融合的根本方向是服务人民的现代生活。
深化文旅融合,一方面要通过以文塑旅,深入挖掘和阐释文化遗产的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强化古为今用,将文化之魂融入旅游活动之中,成为旅游明确导向、厚植底蕴、塑造差异的精神内核,进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游客体验;另一方面要推进以旅彰文,发挥旅游规模巨大、贴近大众、融入生活的优势,将更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纳入旅游线路、融入旅游景区景点。通过创新策划、创意设计等方式,将文化资源与要素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旅游产品,引导中外游客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文化的熏陶与滋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心入脑。
二是进一步深化科技赋能。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全面赋能文化领域的创意、生产、传播、交易、消费等各环节,让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能够突破时间、空间、供需信息等方面的限制,更深更广地融入现代生活。
深化科技赋能,要加大文物、文化资源普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建设高效搜索、全面共享的文化大数据体系,实现文物信息资源开放共享。一方面要推动藏品数字化采集、图像呈现、智慧服务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另一方面要优化传播方式,增强互动性与体验感,让文物和文化遗产穿越悠久岁月,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
三是进一步深化场景创新。文化遗产见证着过去的生活,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如何将其蕴含的深厚意涵传递给现代人,关键是要通过场景建构与创新表达以实现“沉浸参与”和“情感共鸣”,让人们在具体情境中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可以在挖掘、整理、阐释遗产文化价值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一系列展现传统、彰显特色、激发情感的场景式文旅产品,包括历史文化街区、实景演艺和节庆活动等。例如,成都远洋太古里在建设过程中保留了历史街道与部分传统院落,将城市历史记忆融入现代生活和文旅场景之中,有效激活了历史文化的现代功能与价值。
四是进一步深化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为古人所创所用,也应为现代人所护所享。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必然要面向社会、走向生活、惠及大众。
要通过创新创意等形式提升传统文化在人民群众中的感知力与号召力。例如,河南卫视《唐宫夜宴》《龙门金刚》系列节目通过视觉化、故事化和趣味性表达,极大拉近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的距离。
要加大引导与宣传,激发最广泛的社会力量参与,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注入磅礴之力。例如,福建泉州在申遗过程中,政府推动遗产保护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千家万户,激发了广大市民游客的热情参与,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奠定了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五是进一步深化国际传播。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单独列节,将国际传播工作提升到全新的战略高度加以部署和安排。国际传播的本质是文化传播,重点是要通过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谋求更广泛的文化认知与价值认同。
要用全球视野来挖掘和审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普遍价值,凝练和明晰主题与主线,运用融通中外的话语和叙事体系,讲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中国故事。
要大力推进与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深刻阐发中华民族“和而不同”“协同万邦”的传统文化精神,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谐发展提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和内核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