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遇、新阵地、新引擎:借力新质生产力,打造文旅融合新路径
日期:2024-03-26 | 人气:
深化文旅融合,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机遇”
随着全球化和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文旅融合已成为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旅融合并非简单地将文化资源进行商业化开发,或是强行从旅游资源中提取或添加文化元素,而是一种融合发展的思维,从两种资源内部寻找意义交汇点,从两种产业内部寻求合作可能性。文旅能够深度融合有着内在的本质原因:文化和旅游存在天然的互动与共振关系,二者都是拥有经济、文化双重属性的综合性产业,有利于实现互动共赢,此外,二者也是互补性产业,文化为旅游提供内容,旅游为文化提供平台,得以实现“体”与“用”的协调统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体系供给的不断完善和品质的持续提升,旅游需求也发生了转变。从过去单一的形式逐渐多样化,从注重物质享受向追求精神满足转变,如今,游客对于旅行的需求已经不再仅仅是欣赏美丽风景,而且更加强调共享美好生活。这种深刻变革对于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提出了全新要求。通过充分利用优秀文化资源来推动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有效保护并传承优秀的文化旅游资源,实现“以文化城”“以文化人”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拉动城市经济发展,提升文旅相关新兴产业竞争力,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新机遇。
优化文旅协同,使城市成为新质生产力“新阵地”
优化文旅协同,“以文塑旅”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挖掘特色文化资源,拓展旅游资源,推动普通城市向旅游城市转型,为城市寻求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去年底哈尔滨市吸引南方游客的“小土豆之旅”出圈,2024年元旦假期哈尔滨市累计接待游客304.79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9.14亿元,游客接待量与旅游总收入达到历史最高,通过盘活本地冰雪旅游资源,充分释放消费潜能,打造城市经济新兴增长点。放眼国际,一些城市还通过举办相关艺术活动实现品牌效应来吸引游客、刺激经济。例如法国戛纳电影节、瑞士洛迦诺电影节、韩国釜山电影节等,上述城市并不坐拥丰厚突出的历史文化或自然旅游资源,但因为这些周期性国际知名文化艺术节庆的举办,为当地吸引了大量游客,使当地的旅游业获得了蓬勃且可持续的发展。
优化文旅协同,“以旅彰文”深入发掘和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带动不同省份跨区域联动。日前,上海博物馆东馆开馆的首个特展“星耀中国:三星堆·金沙古蜀文明展”正在展出,此次特展得到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在内的28家单位的共同支持,汇聚了来自全国文博考古单位的363件重要古蜀文物,展出了最新的考古发现与文物修复成果,实现了从四川到上海的跨区域协同。
优化文旅协同,推动城市空间的功能多元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各地政府为了促进文旅融合进程,在政策层面充分扶持,除了建设打造文化艺术区、历史遗迹保护区、创意产业园区之外,也推出了一批文旅融合的基地、示范区等,推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例如随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颁布,大运河迎来了保护、修缮、开发、发展的新机遇。如今杭州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与周边的小河直街、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形成了网红步行打卡路线;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三湾湿地公园也迎来了大量游客,在传承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同时,跑道、图书馆等休闲便民公共设施也提升了城市文化服务功能,为本地居民提供了更为丰富多彩的体验和活动场所,客观上起到改善城市公共空间和环境品质的作用。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刻释放文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新使命;优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关系,升级城市文化服务效能,使城市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阵地。
文旅融合多措并举,培育新质生产力“新引擎”
第一,注重顶层设计,完善协同机制。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许多国家进行行政部门调整,以推进文旅事业和产业的融合发展,例如我国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类似的还有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日本国土交通省(观光厅)、英国文化传媒及体育部等。由此可见,打破文化和旅游部门之间的界限,实现政府部门内部充分协调、高效协作,是文旅融合在顶层设计层面的充分保障。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以文旅融合推动城市文化发展,系统提升宏观设计能力,将文化事业、产业、旅游产业统筹考虑,协同推进;充分重视跨区域文化旅游合作和协调机制,着力推进不同区域间优势资源的互补,争取实现跨区域联动和文旅资源集群效应,促进文旅相关新兴科技、智慧城市建设等产业链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新环境。
第二,聚焦城市特色文化形象,建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旅游对于游客的内在吸引力,是意义和价值建构的过程。一方面,游客将自己置身于另一种不同的城市场景、生活方式、文化风俗氛围中,体验他者生活方式与自我之间达成认同与连接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游客通过文旅消费行为,来表征自己的阶层、文化身份与精神需求,在旅游过程中实现对自身的符号性建构。文旅深度融合意味着深入探究游客的内在心理动因,寻求文化资源与游客精神需求之间的内在连接点,强调突出文旅产品、文化资源当中的情感共鸣、集体记忆、身份认同和符号价值。例如,首都北京在展示中轴线的壮美空间秩序以及老城的空间格局的同时,可将古都皇城的历史记忆与特色的京味市井地域文化深入挖掘和展示,设置精品citywalk步行路线,让游客用个人步行尺度去感受和丈量城市空间,这种朴素且富于日常感的亲身体验容易激发游客的怀旧、想象、回忆等情感,强调的正是个人记忆、认同、情感、情绪层面的体验。
第三,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释放智慧旅游的发展潜能。进入5G时代,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VR/AR/XR等交互技术的蓬勃发展,“沉浸式”“互动式”等体验成为文旅融合新业态的关键词。以文旅融合助推城市科技发展,释放城市科技创新潜能。首先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如推广电子导游等智能设备,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其次,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通过建立旅游大数据平台,对游客的消费习惯、兴趣偏好进行分析,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此外,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例如智能客服、智能导游等,让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便捷、高效;最后借助智慧旅游,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与城市智能科技发展,推进大数据、智慧城市、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项目“落地”,进一步促进城市科技创新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第四,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打造资源协同文旅集群。在发展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倡导文明旅游和绿色出行。同时,借助“网红”旅游热点地区,可通过联动周边旅游资源、带动产业发展等方式,变“网红”为“长红”。比如,广西柳州这座工业城市意外因其小吃螺蛳粉走红,柳州借此机遇发展螺蛳粉产业链,袋装螺蛳粉销往世界各地,借旅游热度打造可持续产业,带动就业,盘活城市经济。再如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城市群作为我国重要经济增长极,其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旅资源亦值得深入挖掘开发。未来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
旅游是文化资源重要的传播载体,是文化场景化、活态化、生动化的传承途径。要多措并举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吸引力,通过旅游活动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保护,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双赢,从而有力推动城市文化建设长足发展。以智慧旅游、绿色旅游拉动相关产业创新,提升竞争优势,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文旅产业蓬勃发展。